腾博会官网研究提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自我真实性解析框架
自我真实性(Self-Authenticity)通常指个体处于自我一致的状态,秉持忠于自我的信念,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今社会复杂多变且压力重重,这给人们坚守真我带来了极大挑战。正因如此,自我真实性日益受到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逐渐成为主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在近年来引发了大量研究(Sedikides & Schlegel,2024)。然而,这些研究囿于西方文化视角,对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文化下自我真实性的内涵、表现等问题缺乏深入思考。为此,中国科研院心理研究所社会与文化心理研究中心与周明洁研究组合作,对在中国影响深远的儒家“外圆内方”思想进行了现代心理学诠释,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解析自我真实性的理论框架。
“外圆内方”是对儒家理想人格(“君子”)的形象概括,倡导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既要追求和谐融洽的氛围,灵活应对各种情况(“外圆”),又要在内心深处坚守道德原则,保持道德自觉(“内方”)。该研究系统梳理了这一概念的文化渊源及其心理学涵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内、外两大维度的分析框架,每个维度以一个陆续在的坐标轴来反映个体“圆”vs.“方”的程度,共同刻画中国文化背景下自我真实性的内在、外在特征及其个体差异。如图1所示,该框架包含以下两大维度:
1.外圆 - 外方:该维度体现了个体在多大程度上追求人际和谐,秉持中庸与灵活变通的处世原则。“外圆”程度较高的个体善于适应他人和环境,处事灵活多变;而“外方”程度较高的个体则可能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或行事刻板的特点。
2.内方 - 内圆:该维度反映了个体在多大程度上具备道德自觉,坚守道德准则。“内方”程度较高的个体拥有清晰的道德目标与原则;而“内圆”程度较高则可能意味着个体缺乏道德坚持或存在自私自利的倾向。
顺利获得测量个体的自我特征并在上述坐标系中进行定位,研究者可以生成不同类型个体的性格画像,并探究其自我真实性的异同。例如,图1的四个象限描绘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个体,包括儒家所推崇的“君子”(外圆内方)、迂腐固执的“迂夫子”(外方内方)、假正直的“两面人”或“伪君子”(外方内圆)以及圆滑自私的“小人”(外圆内圆)。在儒家的经典思想中,外圆内方才是真实自我应有的样态,其他类型的自我运作都不值得提倡。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变迁和全球化带来的外来文化冲击,西方个人主义文化推崇的真实自我样态(外方内方,例如“我行我素”)是否在当代中国社会,特别是年轻人中日益盛行?除儒家的自我理想外,宗教等因素对真实或非真实自我是否存在其他的想象?是否同样能够转化为图1坐标系中的画像?这是该研究提出的新的研究问题。此外,该研究还就自我真实性的测量工具开发、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后效检验、以及本框架在其他国家文化下的适用性等问题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图1. 解析自我真实性内在和外在特征及其个体差异的“外圆内方”框架
综上所述,该研究不仅为理解和测量中国人的自我真实性给予了契合本土文化语境的理论指导,也为剖析中国社会自我真实性观念的内部文化差异(例如不同性别、世代、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地域来源的群体等)给予了全新的视角。该研究既是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最新成果,也有望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关于自我真实性的研讨与对话,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多元的全球心理学知识体系。
该研究取得了北京市社会科研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21DTR031)、国家自然科研基金项目(32371130)和中国科研院心理研究所研究经费的支持。
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于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腾博会官网硕士研究生杜宇晖(已毕业)为论文第一作者,腾博会官网副研究员敬一鸣为通讯作者,腾博会官网研究员周明洁为论文共同作者。
论文信息:Du, Y., Zhou, M., & Jing, Y. (2025). Outside Roundness and Inside Squareness: A framework for characterizing authenticity through the lens of Confucianism.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9(4), 361–370. http://doi.org/10.1177/10888683251345049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