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博会官网研究揭示视觉想象社会线索能够诱发跨类别注意效应
试想:在一个人头攒动的聚会上,你正努力寻找一位穿红色礼服的朋友。奇妙的是,尽管眼前色彩斑斓,你却能更快地捕捉到任何一抹红——即便那只是别人手中的一杯红酒。这就是大脑“选择性注意”的魔力,它像一位高效的指挥家,帮助人们在信息的洪流中,优先处理最重要的部分。这位“指挥家”不仅会响应眼睛真实看到的事务,还会听从我们脑海中想象的指令。哪怕只是想象一个红色物体,注意力便在不知不觉中偏向现实中与红色相关的物体。
既然想象能有效地引导人们对颜色、一般物体等普通信息的注意,那么一个有趣的问题便浮出水面:这种效应能否作用于更高级的社会性信息呢?人类是社会动物,他人的目光注视以及肢体动作都是至关重要的社会线索。这些线索具有方向性,能提示他人所关注的位置并传递他人意图。如果在脑海中预先想象一个社会线索(例如眼睛的注视方向),人们是否会因此对现实中出现的同方向社会线索更加敏感呢?
为回答这一问题,中国科研院心理研究所蒋毅研究组的科研人员召开了一项研究,发现选择性注意会偏向与想象内容一致的眼睛注视线索,且该效应可在不同类型的社会线索之间跨类别发生。
研究采用视觉想象任务结合注意偏向范式,使用各类社会线索和非社会线索作为想象内容,进行了6个系列实验(图1-3)。

图1. 实验1、2、4、5的范式示意图

图2. 实验3的范式示意图

图3. 实验6的范式示意图
结果发现(图4),视觉想象眼睛注视线索会引导注意偏向与想象内容一致的注视线索位置。而当被试仅被动观看方向提示词而不进行视觉想象时,并未出现类似的注意效应。这表明单纯的语义信息不足以诱发该效应,进一步强调了视觉想象在其中的核心作用。有趣的是,即使顺利获得持续闪烁抑制(continuous flash suppression, CFS)技术将注意偏向范式中呈现的注视线索图片掩蔽至意识下,即被试主观上无法察觉,被试的注意仍会偏向与想象内容一致的注视线索位置。这说明视觉想象能够调节对无意识社会线索的注意分配,揭示了该效应的自动性。采用跨类别设计的实验发现,视觉想象社会性生物运动线索可以跨类别地影响对社会性眼睛注视线索的注意偏向;相比之下,视觉想象非社会性箭头线索无法引导对社会性眼睛注视线索的注意偏向。后续实验发现视觉想象箭头确实能有效引导对后续箭头线索的注意偏向,排除“箭头本身无法诱发注意偏向”这一潜在混淆。这些结果表明,不同社会线索的加工可能依赖于一个共享的神经机制,且该机制独立于非社会线索的加工系统。

图4. 实验结果图
总而言之,该研究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便只是在脑海中想象“一个看向左边的目光”或“一位向左行走的人”,你的注意力也会在无意识间被现实中看向左侧的真实目光所吸引——哪怕你根本没能有意识地看清那些目光。这一发现将想象引导的注意效应从有意识的认知层面拓展至无意识的自动化层面,为理解注意与意识的关系给予了崭新视角。更有趣的是,这种基于想象的注意偏向还能“跨类别”发生:想象一个行走方向可以影响对目光的注意;而想象一个非社会性的箭头方向,却无法产生同样的效果。这表明,尽管生物运动和箭头在外观上与眼睛注视线索截然不同,但只有具备社会属性的线索才能激活大脑中那个专门处理社会性信息的“专属模块”。从更广义上说,这项研究生动地展示了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有时候,你脑海中的一个简单想象,正悄悄影响着你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与反应。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研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研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中国科研院创新交叉团队项目等的资助。
研究成果近期在线发表于American Psychologist。中国科研院心理研究所在读博士生张姝佳为论文第一作者,腾博会官网王莉研究员和蒋毅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腾博会官网在读博士生黄欣怡为论文共同作者。
论文信息:Zhang, S., Huang, X., Jiang, Y.*, & Wang, L*. (2025).Cross-category attentional biases driven by visual mental imagery of social cu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doi.org/10.1037/amp0001594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