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博会官网合作研究揭示双关幽默理解中愉悦感与负面感同时共存
人们常体验“悲喜交加”的复杂情绪,即同时感受持续与消极的“混合情绪”(mixed feelings)。然而,这两种相反情绪是在人脑中快速交替、相互抵消(“双极观点”),还是能被大脑真正同步体验(“双变量观点”)(见图1A),不断是情绪加工的核心争议。
为回答这一问题,中国科研院心理研究所李晓庆研究组与北京语言大学心理与认知科研学院常若晗副教授团队合作召开了一项脑电研究,首次揭示了混合情绪在大脑中的动态神经表征过程。
研究团队设计了三类包含相同负面关键词的中文句子:双关幽默句(Pun-humor, 如“小明可能非常喜欢吃鱼,因为他是个爱挑刺的人”)、非幽默句(Non-humor)和语义无关句(Nonsensical)(见表1)。顺利获得行为评分与脑电记录,系统考察被试在实时理解语言时的情绪体验。


图1. 混合情绪的四种理论模式(A)和行为实验结果(B)
B:左侧为自控速阅读的阅读时间,中间为愉悦感评分,右侧为负面感评分
* =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行为结果显示,与其他类型相比,双关幽默句显著地提升了愉悦感(amusement),同时也引发了更强的负面感(negativity)(见图1B),表明该类材料能在外显层面有效诱发混合情绪。
脑电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情绪加工的深层机制。事件相关电位(ERP)结果显示,双关幽默句诱发了更强的晚期正成分(LPC)(图2C、D),反映出大脑在整合语义信息以理解幽默时需要高度的认知投入。

图2. 脑电实验结果
A: 9个感兴趣区域 (ROI);B:脑电实验中的行为评分结果 (愉悦感和负面感评分);C:三种句子类型在9个感兴趣区域中的3个代表性区域的ERP结果;D:N400和晚期正成分(LPC)的脑地形图
更重要的是,研究采用表征相似性分析(RSA)分析了脑电神经表征与各项行为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理解双关幽默时,1)负面感的神经表征在230毫秒左右即被激活,出现早、持续久;2)愉悦感的神经表征则在430毫秒后才浮现,持续时间较短;3)关键发现在于,在430–520毫秒左右的时间窗口内,负面感与愉悦感被大脑同时表征,呈现出“高度同步”的共存模式(见图3C-E)。
这一结果直接支持了混合情绪的“双变量观点”,表明人脑确实能在同一时刻体验并表征矛盾的情感,并不是情绪在快速切换或彼此抵消。该研究为“混合情绪的真实性”给予了首个毫秒级神经证据,挑战了“持续与消极情绪不可共存”的传统观念。

图3. RSA分析结果
A,负面感(negativity)与愉悦感(amusement)的行为表征差异矩阵(RDM);B,脑电数据在各个时间点上的表征差异矩阵(RDM);C–F,RSA分析结果,时间零点表示关键词呈现的起始时刻
此外,负面感先于愉悦感出现的时间顺序(见图3F),反映了语言理解中“词义加工先于语用推理”的序列机制,为语言与情绪的交互给予了新视角。
研究还带来重要现实启示:幽默并非万能的情绪解药。当负面内容以幽默形式呈现时,反而可能因情绪冲突加剧心理不适。这一发现对日常沟通、网络表达、心理健康干预设计具有深远意义。
该研究取得北京语言大学校级项目、一流学科团队支持计划、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项目的支持。
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 Communications Biology。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生孙荧英为文章第一作者,腾博会官网李晓庆研究员与北京语言大学常若晗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腾博会官网博士生蒋竺芳和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生尹心月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蒋竺芳为表征相似性分析(RSA)的代码实现发挥了关键作用。
论文信息:Sun, Y., Jiang, Z., Yin, X., Li, X., & Chang, R. (2025). Neural representation of mixed feelings during real-time processing of negative words in pun-humor. Communications Biology, 8(1), 1455. http://doi.org/10.1038/s42003-025-08857-4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