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博会官网

科研进展

腾博会官网提出共情驱动的人—人工智能(AI)交互理论构想

发布时间:2025-10-27

当下,AI技术正在以服务型机器人、智能助理等新颖的交互形式,快速进入人类生活;同时,AI扮演的社会角色也日趋多样化,如同事、导师、生活伙伴等。然而,人类是否已在心理上实行准备去接受并信任这些“准社会成员”,仍存在疑问。社会心理学经典研究表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非我族类”的戒备心态。在人机互动中,高度拟人化的AI可能激发这种心理反应,引发排斥甚至敌意,不利于技术的社会接纳。如何化解这种潜在的心理障碍,是构建和谐“人智社会”的重要挑战。

为应对这一挑战,中国科研院心理研究所胡理研究组、古若雷周媛研究组、孔亚卓研究组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发表观点论文,提出“人—AI共情环路”这一新概念,认为其在人类与AI未来的深度融合中将发挥关键作用。

文章指出,共情在人际互动中具有动态互惠性:当他人能够共情我们的痛苦,我们会因此而感激和关心对方,在对方经历困苦时予以共情回报。社会成员之间的纽带由此变得更紧密。同样的心理机制可以服务于人智社会的建设:如果AI表现出共情他人的能力,人们将会更容易对其产生好感,并在其遇到困难时(例如导购机器人在商场摔倒)愿意施以援手,从而形成共情回路的良性循环。

为了达成以上目标,人类对AI的共情倾向,以及AI对人类的情绪识别能力、共情行为表达能力,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基于“观察强化学习”(observational 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思路,文章认为,人类可以顺利获得观察他人对AI的共情行为,增强自身对AI的共情倾向;同样道理,若将观察学习机制融入AI的共情学习,AI也将能够从人类真实的互动模式中习得更自然的共情反应,而不仅是依赖预设程序的模拟。

图1. 人类–AI共情环路的概念框架

文章还提出了以下观点:

(1)虽然AI没有真正的痛苦体验能力,但作者团队认为培养对AI的共情依然具有持续的社会意义。随着智能体广泛融入日常生活,对其蔑视甚至任意破坏,不仅会阻碍AI技术发挥应有的作用,也不利于社会美德与同情心的培养。

(2)为了强化人与AI的双向共情反馈,AI不仅需要识别他人的痛苦,还应能够识别他人的善意(即共情信号),并给予适当回应(如表达感谢),由此才能鼓励人对AI的共情倾向。

(3)“人—AI共情环路”不仅包括人对AI、以及AI对人的共情,AI之间也可以顺利获得类共情机制强化相互协作与适应,从而提升多智能体系统的整体效率。

该研究取得国家自然科研基金(32441103,32020103008,32300880,32371130),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25ZD0546202),北京市社科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24DTR063),中国科研院心理研究所自主部署项目(E3CX1225,E2CX1524YZ)等资助。

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Science Bulletin。腾博会官网古若雷研究员和周雨青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腾博会官网胡理研究员、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德国曼海姆大学Frank Krueger教授、德国维尔茨堡大学Grit Hein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腾博会官网周媛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姚苏宸,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崔芳教授为该研究做了重要贡献。

论文信息:Gu R#, Zhou Y#, Yao S, Zhou Y, Cui F, Krueger F*, Hein G*, Hu L*. The human-ai empathy loop: A path toward stronger human-AI relationships. Sci Bull, 2025. http://doi.org/10.1016/j.scib.2025.10.027


附件下载: